進入臘月,年味漸濃,在肅州區果園鎮,年饃饃進入銷售旺季。這些曾經平淡無奇的饃饃,如今搭乘著“非遺”的快車,被打造成了文旅特色產品,滿載鄉愁飛向全國各地?!靶○x饃”也成為了果園鎮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“大產業”,展現出了無限的潛力和希望。
回鄉創業做饃饃
年銷售額突破200萬元
走進果園鎮中所溝村魏家灣民俗文化一條街,炸饃的香味撲面而來。村口“酒泉鍋盔鋼”結構的紅色大字格外顯眼。
在位于中所溝村的肅州區鄉味食品坊,幾位大姐忙著和面。面粉里加入雞蛋、蜂蜜、牛奶、胡麻油后,搬進溫度適宜的房間醒發。醒發好的面團柔軟筋道,可制作成麻花、馓子、油果子等各類美味的年饃饃。
“新疆有馕,蘭州有牛肉面,西安有肉夾饃,酒泉應該有什么?我們用產業化思維將‘酒泉鍋盔’打造成酒泉的地標文旅產品?!编l味食品坊負責人張偉說。
張偉是酒泉人,曾在新疆做馕生意多年。馕是新疆的特色美食,深受消費者喜愛,馕產業可以吸納富余勞動力、增收致富,這給了他回鄉創業的啟示。2020年,張偉回到家鄉,著手打造“酒泉鍋盔”美食品牌。憑借做馕經驗和敏感的味蕾,張偉漸漸研究出了適合市場口味、可以量產的鍋盔。
張偉帶著“酒泉鍋盔”參加全國各地的美食節,借助節會進行宣傳,積累了不少外地客戶。2022年,鄉味食品坊的銷售額達到100萬元,2023年達280萬元。
“接近年關,很多老顧客都會給外地的親友郵寄年饃饃,最近發往蘭州、西寧、西安的訂單量很大,日銷售額有1.2萬元。”張偉說。
記者采訪時,遇到嘉峪關市民范永康特意來鄉味食品坊買饃饃?!拔依霞沂顷兾鞯?,喜歡吃饃饃,聽朋友說這里的饃饃好吃就特意來買,味道確實不錯?!?/p>
運營理念不斷成熟,鍋盔銷量連年增長,用工量也大了起來,鄉味食品坊吸納了果園鎮及周邊鄉鎮的25名婦女制作饃饃,其中長期工15名,月薪4500元至5000元,季節性用工20人,日工資160元,實現了創業帶動就業。
圍著土窯一年收入20萬元
和張偉的產業化思維不同,果園鎮零散的手工饃饃作坊雖是“小打小鬧”,卻也闖出了一片天地。果園鎮52歲的村民陳建華就憑借燒饃饃的手藝實現了年收入20萬元。
“年饃饃出窯嘍!”
一聲響亮的吆喝,陳建華從土窯里拉出了一塊大鐵板。鐵板上,一個個金黃油亮的南瓜燒殼子和鍋盔冒著熱氣,麥香味頓時彌漫在空氣中。
燒制饃饃的“神器”是土窯,土窯旁邊堆放著麥草。陳建華雇了同村的4名婦女做饃饃,她負責燒窯。
燒窯可是技術活,也是燒饃饃所有工序中最關鍵的一步。溫度的把控關乎燒饃的色澤和口感,經驗不豐富的人燒不好,一窯饃饃就成了“見不得公婆的丑媳婦”。
多年前,陳建華和鄰居嘗試燒饃饃拿去市場賣,沒想到純手工制作、麥草燒制的饃饃特別受歡迎,總會被搶購一空。從那以后,每到中秋和年關,陳建華都會賣自己做的饃饃,她還定制了牛皮紙手提袋,印上自己的電話,許多回頭客會打電話購買,她在家就能收到源源不斷的訂單,實現了足不出戶掙到錢。
為了適應消費者需求,陳建華會做多種餡料的燒殼子,有五仁的、豆沙的、油酥的、沙棗面的,口感松軟香甜。
陳建華不斷琢磨、改進燒制工藝。為了實現量產且不影響口感,她淘汰了之前用的土窯,重新制作了有保溫層和觀察窗的土窯,溫度更均衡、操作更簡便。
“以前賣饃饃,每年靠中秋和春節就能掙到10萬元。這幾年客戶更多了,每天都有訂單,一年能收入20萬元?!标惤ㄈA說。
擦亮“鍋盔之鄉”的金字招牌
鄉村“土味”蘊含著群眾對健康飲食最樸素的情感。近年來,果園鎮將現代消費理念與本地“土味”生產經營結合,引導扶持生產有基礎、產量有保障、市場口碑好、經營能長久的特色食品小作坊走上了經營規?;a品品牌化的路子。
為振興和發展果園鎮鍋盔農產品特色產業,果園鎮政府牽頭,引導鍋盔制作手藝人積極申報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以非遺傳承為依托,全力打造“酒泉鍋盔”品牌效應,逐步將果園鎮打造成了遠近聞名的“鍋盔之鄉”。
“酒泉鍋盔”作坊示范點從加工制作到產品包裝均進行了前期規劃設計,帶動果園鎮10余家鍋盔饃饃作坊創新工藝,形成合力,不斷放大品牌效應,努力將“酒泉鍋盔”打造成除“酒泉糊鍋”外又一文旅美食產品,拓寬農戶增收渠道,助力鄉村振興。